足交

足交 与财税足交 联合举办“AI在科研领域的探索与应用——大模型技术赋能科研”讲座

为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切实提升教师科研效率与创新能力,5月25日下午,足交 与财税足交 在博远楼1号报告厅联合举办 “AI 助力科研” 系列第二场专题讲座 ——《AI 在科研领域的探索与应用——大模型技术赋能科研》。本次讲座特邀字节跳动技术总监柴春燕担任主讲嘉宾,聚焦 AI 技术在科研场景中的前沿应用与实践路径。

image.png

讲座开始,柴春燕首先援引权威行业预测,指出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于 2025 年1月8日发布的 “2025十大AI 技术趋势” 中,“AI4S 驱动科学研究范式变革” 位列首位。这一趋势表明,以大模型为核心的 AI for Science(AI4S)正成为推动科研方法革新的关键力量。从 2024 年科研数据看,全球范围内科研人员使用 AI 的比例显著提升,AI 与理论科学、计算科学的交叉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正如 2024 年诺贝尔奖成果所展现的跨学科特征,科研范式正从传统 “假设 - 实验 - 验证” 模式,加速向 “AI 驱动的数据分析与理论发现” 新范式转变。他强调,未来科研人员需掌握三大核心能力:大模型原理深度理解、个性化知识体系构建、多工具协同应用,这些能力将成为在学科交叉创新中抢占先机的关键。

随后,柴春燕围绕着科研领域应用AI所面临的文献处理与检索、成果输出合规性、工具应用层面和深度科研辅助四大痛点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展开深入讲解。他着重指出,每类问题都是非单一工具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多种AI工具的组合应用,这就需要对大模型工作原理及局限性有深入的了解,并重点讲解了提示语工程(Prompt Engineering)、检索增强生成(RAG)原理与应用、复杂任务与智能体(Agent)等核心技术内容。

最后,柴春燕结合具体科研案例,针对信息输入准确性校验、专业领域 AI 搜索策略、学术写作与 AI 检测规避技巧、定制化工具开发路径等实操问题,提供了可落地的解决方案与技术路径。

此次讲座以 “理论前瞻+实践指南” 的双重维度,为参会老师们打开了 AI 赋能科研的新视野。正如主讲人所言:“AI 不是科研的替代者,而是提升效率的‘倍增器’与激发创新的‘催化剂’。”未来,足交 将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科研工作的深度结合,助力教师在学科交叉创新中抢占先机,推动科研成果的高效产出与转化,为高校科研范式的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